Google Translate
【雜談】新手起步:從頭開始構思一篇故事!一句口訣教你完成!
【雜談】新手起步:從頭開始構思一篇故事!一句口訣教你完成!
在這篇文章,我打算開頭就來呼應標題!
什麼口角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作品的基礎構想?
答案就是「人事時地物」。
這個答案有夠作文課的有沒有?
然而越簡單的東西越不簡單──
簡單來自於它的概念,剃肉以後剩下的骨幹就是這麼鮮明!
不簡單在於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慢慢知道更多東西,如果我們不好好找個時間深入思考或者整理,那麼就會迷失在我們已經獲得的那麼多知識技巧當中,進而遺忘最重要的基礎。
▲從最基礎的骨幹整理起!
這篇文章試著帶領各位從最基礎的寫作中開始!
雖然我的標的一直都面向「小說」,無論是新手想開始嘗試寫作、老手寫作怎麼進步都屬於我的範圍,但每次我在寫完一篇雜談並且重新回顧時,我都會意識到:不對啊!這個概念作文也很適合!甚至文案、商業寫作也可以!
雖然各種類型的寫作使用到的方式與技巧不同,但我認為核心概念都是一樣的!
更細部的東西我們或許可以放在往後慢慢談,但現在我們就抓緊這次的主題:「人事時地物」開始說起吧!
一、人:角色
故事進行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
無論我們設計的劇情再怎麼精彩,或者橋段再怎麼有哏、引人發噱,總都還是要「人」去推動。
或者我們可以更廣泛點說來:這裡說的「人」,指的是角色。
如果你的小說、你的故事裡的角色是動物、是任何生命物種,那都算是在「人」這個區塊。
△設計與劇情相互呼應的角色
你筆下的角色無論是跟劇情相互配合或者相互衝突都沒關係,但最好的狀態是能夠透過劇情展現出角色獨一無二的魅力。
雖然勇敢的角色在需要勇氣的劇情當中也能展現出他的人格魅力,但很遺憾地,通常最容易展現角色魅力或者說「碰撞」出角色魅力的通常是與角色個性相互衝突的劇情。
例如在末日世界中,膽小的主角怎麼養鼓起勇氣面對一切,甚至在意外或者主動尋求中製造出僵局的突破口,帶領身邊的人「獲得勝利」(平安走到結局)。
我個人不喜歡轉變,但無論是職業編輯或者一些朋友都跟我說過,讀者喜歡看轉變與衝突。
後來我想想也是,除非是爽文或者爽片,不然看著一個本來就能大殺四方的強者在新手區打怪好像……也不見得那麼有意思?
除非那位大殺四方的強者有些什麼致命缺點,例如說一招轟下去可以讓千軍萬馬夷為平地,但一年只能使用一次,而且每天都有千軍萬馬襲來──
這個套路有沒有很熟悉?就是原本以為無用的技能其實是最強招式,或者看起來超強的頂尖強者其實是個冒牌貨等等諸如此類的反差流派。
△先定好大概,詳細的之後再說
總而言之,無論你設定出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先想好那個角色的大概,知道我們想要寫什麼樣的人,之後等到大綱劇情也出來的時候,我們再來慢慢調整。
也許我們在書寫故事流程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突然發現這個角色在這個劇情當中不是很好發揮,甚至本來應該要擔當主角的角色其實反而比較適合當配角或者「老師」類型的角色。
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把握「由淺至深」、「由骨幹到枝節」這樣的方式。
將「人事時地物」的「淺」與「骨幹(大概)」先描寫出來,再來思考他們的細節。
二、事:劇情與橋段
你想要寫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或者你想到一個什麼有趣的橋段,想要將它擴寫成一篇故事?
我想這兩個點應該是大部分的人創作的基礎。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因為「想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而為那名角色打造一個量身訂做的故事,就很像電影製作人為了某名演員量身打造屬於他的故事一般。
△確認故事類別
在我們的腦海裡靈光一閃,或者想了很久終於一點一滴構思出一個故事雛形、故事概念後,我們必須先將這篇故事定位。
為什麼要定位?
為了確定故事主軸,使我們往後在基於其骨幹(故事概念與故事雛形)填肉時,不至於歪到天際去。
例如:這是一篇恐怖故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恐怖故事的氛圍,在掌握鬆弛與緊張的劇情橋段當中,帶給主角突如其來的驚嚇或絕望,進而藉由主角的演繹給讀者等同或者更甚的緊張感。
△安排故事大綱與流程
我可能算是比較老派的人。
在約莫十五年前左右,我看到有不少人把「故事流程」說成「大綱」時,我露出了地鐵老人看手機的臉。
那時候我心想:原來這種近乎流水帳的流程就叫大綱?尊重一下「綱」這個字好嗎?
當我忍不住對朋友說出口時,朋友也露出了相同的表情:什麼?這不是大綱、什麼才是大綱?
……嗯,好吧!
我先來釐清一下何謂「大綱」。
根據字典表示,「大綱」指的是「重要綱領」或者「大概的內容與情形」。
「綱」字的意思則是文章、言論或者事物的「主要部分」。
我想,對於大綱的認知,我的是前者(重要綱領),而其他人認知的是後者(大概的內容與情形)。不過無論如何,直到你在安排故事的時候,至少要做到明確自己的故事綱領。
所以,我們首先要安排的是故事的梗概而非詳細流程──
■兩種安排故事的方式
可能你會想問:我就想順順地描寫故事流程不行嗎?
可以,當然沒問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是最後我們一定要進行一個步驟──
整理。
一般而言,在你開始想要寫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之時,可能會有這樣的方式:
1. 先想大綱,再以事件連結
我們可以先設定起承轉合,將起承轉合視為故事的「點」(故事綱領),再來用事件本身將點與點「連線」(故事流程)。
2. 先想故事流程,再去蕪存菁
我們也可以利用流水帳的方式或者很詳細的方式直接寫下故事的進展,再將覺得不那麼必要的部分刪除,再重新確認過流程沒有銜接問題後即可。
而習慣或者喜歡利用這樣方式的人們,我也較建議在去蕪存菁的過程當中一樣給自己的故事流程標記出重點(故事綱領)。
有點像是古早遊戲的「存檔點」一樣,把重點劇情標記出來後,再來確定自己的故事劇情有沒有頭重腳輕。
最簡單的檢視方式也跟小學作文學到的一樣:起承轉合。
很基礎、很簡單,卻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好方法。
△整理你的故事
無論你是先擬定大綱再來回頭連結大綱與大綱之間的故事進展,或者直接書寫故事流程,最終你一定要整理自己的故事。
用簡便點的說法就是去蕪存菁,白話點的說法就是只留下必要情節。
■必要的情節
對於小說(故事)而言,必要的情節就是會影響故事元素的情節。
所影響的範圍可能是劇情進展,也可能是角色心境,更可能是環境變化等等。
如果你在安排故事的過程當中發現有個橋段你雖然喜歡,但它的確不是必要的,那麼就刪掉。
忍痛刪除某段情節也是成長的一環。
不過也請放心,一次的刪除不代表你與這個橋段永別,或許你會在其他故事將它重現,甚至發現在當個故事的其他段落更適合這個你覺得超棒的橋段。
■伏筆?
對於新手而言,可能甚至對於寫作好幾年的人而言也是,「安排伏筆」與「接露伏筆」一直都是一道很高甚至觸手不可及的門檻。
我還記得在我寫小說八、九年時,都還在小說裡沒有伏筆的階段。
如何安排伏筆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或許之後我可以再開個新篇章談談。但對於新手起步而言,我們只要知道一件基礎概念就好:
伏筆就是故事的前後呼應。
初級到「主角撿了一塊漂亮的石頭,雖然不知道有什麼用,但還是收著吧!」這種明顯至極的,能讓人一眼看出「這塊石頭一定有問題」;
更進階的或者高級伏筆可能是「主角在和他的小夥伴們嬉鬧時的玩笑,讓讀者浸淫其中,覺得他們只是在互相調侃」,結果沒想到故事前面的調侃竟成為故事中段或者結尾的必殺招式,能讓人瞬間會意並且感到驚喜。
我們談及「伏筆」時,總覺得這是高深莫測的、難以達到的技巧,但實際上它就只是一個故事前後呼應的技巧而已。
怎麼樣簡單地安排前後呼應的故事?
回到前一段:整理。
整理你的劇情,耐心地整理。
然後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故事在哪邊很適合「見縫插針」,劇情跟劇情之間有哪邊可以相互呼應。
如果真的沒有或者想不到,也請別堅持。
一部很棒的故事不見得非得要伏筆,重點還是在於劇情與角色的碰撞表現。
三、時:時機
其實某方面來說,我覺得「人事時地物」的「時」與「地」是可以合在一起談論的,畢竟這都有關「背景」。
但後來想想,我覺得應該要把「時」與「地」分開。
「時」這個要素我暫且不將它以「故事背景」論,例如這是個古代歷史背景、架空歷史、奇幻世界、近未來科幻等等,這些我將會將其歸納為「地」。
那麼就來談談「時」──在這裡,我將其定位為「時機」。
如果你看過我之前寫的「【雜談】寫作概要:無論如何,故事都要有趣嗎?」,你可能會對這句話有印象:
「將合適的元素安插在合適的地方」才是好故事。
「合適的元素」指的大多時候是一個橋段(或者一個哏),找準時機、見縫插針,就可以在故事當中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能是帶給讀者驚喜,也或許是讓故事行進到當個段落時能夠有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精彩之處(或者可以用英文直翻為高光時刻)。
△時機要在劇情安排後
安插時機可以說是一門學問。
一般來說,如果你按部就班地撰寫自己故事的前期設定,就會先從劇情、角色、故事背景等安排起,最後才會標註一些重點橋段(哏)。
按部就班的好處在於我們能夠更清楚了解安插哏的時機,缺點就在於因為一切的安排太按照順序導致靈感或者「感覺」消失(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談談靈感,靈感是可以培養的)。
■避免靈感或感覺消失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想到什麼就記錄什麼。下載個手機記事本APP,或者用一個紀錄功能較好、不會隨便消失的通訊軟體給自己發訊息,那些就是你的「點子紀錄冊」,以後有機會就可以派上用場──很簡單吧?
有時候也不是這個點子不好,就是時機不對,但是我們總有一天會碰上好時機的。
△靈機一動!突發奇想!
也可能你在書寫的過程當中突然覺得:「啊!這裡這樣做好像不錯!可是我的故事設定原本沒有安排,那要怎麼辦?寫了會破壞我的故事嗎?」
如果你真的有把大綱和故事流程寫好,你在當下就可以立刻知道這個橋段會不會影響整個故事節奏。
更甚者,你可以從這個節點開始往後修改整個故事。
至於原先的設定?
現在已經出現一個更好的選項,就大膽用吧!原本的設定也不會白費,以後再用就好啦!
四、地:背景
我曾在「【雜談】寫作概要:世界觀越詳細越好嗎?為什麼說世界觀是新手殺手?」一篇文中闡述世界觀設定的重要性。
世界觀詳細設定好處多多,但也的確能夠磨掉創作者很大部分的熱情。
在這裡,我對新手的建議一律是:
抓緊主軸!其他別管太多!
什麼是主軸?
例如奇幻世界有一個大概主軸,世界有魔法嗎?人們大概分成哪幾種職業?社會人文是帝國威權統治?還是更自由的社會?
只要抓重點,並且避免矛盾即可。
△依據你的故事創作背景
「因為主角怎樣怎樣,所以被踢出隊伍」的「退隊流派」的日式奇幻作品也算滿多的,對吧?
假設主角因為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結果卻被「退隊」了,例如被趕出村莊,為什麼?
主角不犯罪,不殺人放火,甚至可能維持正義?
例如劇情上我們這麼安排:他拯救了一名被指控為女巫的無辜女性,結果卻反被村落的人踢出村落。這是主角帶著無辜女性開始展開旅途的奇幻冒險故事!(搞不好最後發現無辜女性還真不無辜,她真的是女巫,只是是個想救人的好女巫!)
那麼這個村落肯定是屬於長老制的舊社會型態。
於是我們從原本的故事劇情開始拓展自己的世界。
不講道理的村民,有魔法、有冒險者的世界,可能更講道理卻利益為優先的城鎮,展現權威的帝國或者王國首都等等……
你的劇情會走到哪邊,就設定到哪邊,剩下的?不用管了。
這個結論與我那篇講求世界觀的文章截然不同。
當你慢慢老練以後,你就可以開始嘗試更長篇幅的作品,書寫更詳盡的設定,但既然是「新手起步」,那麼我們不妨一步步踏實地向前走。
△唯一的重點!
我們構建好我們的「局部世界」後,必須要注意一個最大的重點:
邏輯一致。
有些作者會使用「自洽」這個詞,這個詞應該是「自我融洽」的縮寫,反正概念是一樣的,就是你不能與自己的設定相互矛盾。
例如你設定一個遍地都是長老制村莊的社會,但主角的英雄主義卻能突破一切難關──不可能的!
可能年紀比較大一些的朋友們會更有感觸些。
以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來看,我覺得光是一九九零年代和西元兩千年以後的社會價值觀真的開始慢慢顛覆。
以前家族結構的緊密是可以讓人喘不過氣來的。
如果想要找極端的例子,其實現代也有,例如父母依舊可以強行決定子女婚姻,鬻兒賣女;或者子女「不孝」,可以逕自打殺;或者一人有罪,可以被村莊裡的人抓到廣場私刑處死。
我想這類的新聞偶爾應該都還能看到。
如果你緊抓住自己設定出來的邏輯,或許你可以找到更多主角或者主角團隊與之碰撞並創造精彩故事的節點。
五、物:標的物
這裡的「物」不單只是指「物品」。
所謂的「物品」可能是探險故事裡的最終寶藏,也可能是戰爭故事中的王座(皇權)。
無論是「實」(具體物品)與「虛」(虛擬卻確實的權柄)都可以是「物」的一種,所以我將「物」這個詞命名為「標的物」。
更白話點的說法,就是目標。
就算在單純的戀愛小說裡面,也可以擁有的目標,例如「歷經考驗而彌堅的愛情」。
這時候我們又可以跟「人」(角色)與「事」(劇情)放在一起看。
一個人從開始走向結尾。
一個人是角色。
從起始點開始行走是劇情。
結尾就是標的物(目標)。
這一樣是一個在點與點之間連線的過程,只是我們明確訂定「結尾」就是「物」,也就是角色目標。
△目標什麼時候出現?
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
有些人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有人半途轉換跑道,又或者有人到了退休才發現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更甚者終其一生都為其所困。
我們在安排故事的時候可能也會面對這樣的事,那就是主角究竟要什麼時候才會知道自己的目標?
例如在末世世界生存的主角,最開始一定只是想要「活下去」,這是第一個目標。
接下來他的目標很可能會改變,例如保護自己結交的友人或所愛的人,甚至成為領導者等等。
目標什麼時候出現事關「時」(時機),經由故事的進展慢慢出現也好,打從一開始明確曉得也罷,這些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點」,嘗試將它們連結起來,就是一篇故事(事)。
△目標能更動嗎?
有時候,主角可能在故事劇情的進展當中受到了強烈的打擊或刺激,就此轉了個人生方向,那當然也可以!這是很精彩的一個環節!
不過要記得,身為創作者的你不是還在劇情摸索中的主角,無論主角怎麼樣,作為作者、作為故事的「神」的你,一定要知道最終目標是什麼,這樣才發便你為主角安排不得不經歷的苦難(笑)。
怎麼辦?聽起來好像有點變態?
這也是作者的樂趣啊!讀者感受不到的!
▲你會發現一環扣著一環
還記得國中國文的前幾課,有篇劉墉的作品〈你自己決定吧〉,裡面有一句被當時的班導師(國文老師)標為佳句,叫做「一環扣著一環」。
用簡便點的寫法就是「環環相扣」。
如果你沒有跳著讀,你會發現我在前大段書寫「人事時地物」的時候,到了「物」時,我竟還同時講到了前面四者。
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無論你想深入探索或者想淺淺帶過都可以,重點是你可以藉由這五大項釐清自己的故事,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釐清自己故事的好處
1. 明白自己故事的脈絡,以便流暢地寫出
在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就是很單純想要寫個故事,而且是我自己一定超喜歡的故事,所以什麼人事時地物啊?我全部不管!
於是到後來只能又另外拿了紙筆開始塗塗改改,最後因為腦袋變成毛線球,向自己的「超棒點子」宣告投降……真悽慘。
那時候的自己結構能力不足,就算很幸運地在劇情上與角色上等都沒有邏輯矛盾之處,然而一來沒有耐心慢慢落實自己的想法、流暢地寫出故事,二來根本完全沒想好中間的劇情橋段與最終目標,只知道要冒險,導致自己的腦袋當機,最後自然落敗。
2. 慢慢釋放故事訊息
後來的我就算不寫大綱,我也會在腦海裡過一遍流程。
例如:開頭主角為了報殺母之仇,所以跑到遠方去嘗試搗毀某殺手的老巢,最後發現原來是父親和其情人開的殺手窩。
然而雖然這些都想好了,但那時還不諳埋伏筆手段的我急著把一切的故事都講得明明白白,就像是當時我幾乎瘋狂背誦了赤壁之戰以前文本《三國演義》開頭一樣交代得明明白白。
於是有位讀者:啊這不就是女兒去找爸爸和繼母報仇的故事,無聊死了。
當時候是誰都看不起誰啊!(笑)
那篇故事最後還是沒有寫完,倒不是因為被噴的關係,而是來自我寫到一半,竟發現一名配角的魅力遠高於主角,然後我就卡了。
那名配角是名仰慕主角母親的女性,不是戀愛也不是親情,而是一種病態依賴、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的那種,而且那名女性配角對主角母親的依戀情感我在當時竟寫得還不錯。
劇情沒問題,卡住的點只是因為心裡那關過不去。
我當時在心中依舊覺得這是一個完整的好故事,只是劇情好了,角色不對勁啊!
女配角還是可以繼續當女配角,但是主角除了「努力」還有「喪母之悲」,我好像開始找不到她的優點了。
如果當時候我有仔細思考過「人事時地物」這五大要素的話,一來我可以選擇慢慢釋放給讀者的訊息,帶著讀者緩緩進入故事主軸;二來也不會因為主角魅力被傾軋而感到困擾。
這些困擾應該是在設定之初就顯而易見的。
3. 對自己的故事更加自信
當你在安排「人事時地物」這五大要素的過程當中,你會逐漸產生自信。
無論是一次性寫好,或者經由慢慢調整產生,總而言之,這是個重新檢視故事的過程,如果你都能夠順暢地將這些安排妥當,在往後書寫的過程當中,你一定能夠更加自信地將所有的細節也處理好。
都已經經過最艱難的安排過程,你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好故事、願意將它寫出來,那麼,這對當下的你而言就絕對是一個好故事,非常值得你寫出來!
為什麼是當下的你?
因為以後的你會因為今天的書寫而變得更厲害啊!
▲結論啦!我要結論!
開頭先從骨幹(人事時地物)寫起,然後慢慢填肉。
如果是短篇故事,我們可以三言兩語;
如果是長篇故事,那麼我們也不妨多費點文字替自己詳細筆記。
寫小說──或者說「創作」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妙的事情,那是人生當中極少數無拘無束的時刻。紅○能量飲料可以給你一對翅膀,創作呢?二十對!(此處應有豹子頭張開雙手圖)
對了!重點還是免費的!(大笑)
如果你是新手,快點來寫小說吧!
如果你寫過故事,或者正在寫故事,那麼我們就一起繼續創作的旅程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我發布的平臺上追蹤我、分享我的文章,也歡迎拜訪下列網站:
個人網站(穆如清風):https://www.deardeer.name
粉絲專頁( 圓糰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3744204457
期待你的留言與分享。